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章(1 / 2)

兰鑫心底不屑,暗想道:师父哪里是想帮自己,分明是闲得无聊想要在京城刺激一把。

镇国公道:“此事确实还需从承恩侯府入手。那老虔婆和世子刘照定是知道一些内情的,如果能探得其中原委,事情怕是要容易许多。

“对了,还有皇上,也一定知道些内情,才会这般大动干戈地追查刺客。”

说到这里,镇国公忽然顿住,只见智圆眼神游离,神情莫测,显然是想到了什么事情,根本没在听他说话。

见镇国公和兰鑫都疑惑地望向自己,智圆回过神来: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若是他还活着,这倒是他能干出来的事情。”

镇国公和兰鑫同时问道:“是谁?”

智圆沉凝片刻,吐出六个字:“诡面神偷严琛!”

说完不顾镇国公和兰鑫震惊疑惑的神色,一把拽住徒弟的胳膊:

“好徒儿,你务必尽快查清承恩侯府究竟丢了什么东西,这事极其要紧。”

镇国公看着神色激动的智圆,十分无奈:“圆兄,那严琛可是已经死去十几年了,你不能见到偷盗的案子便联想到他啊。”

智圆轻叹一声:“也是。我从不觉得那般人物会那么容易就被人害死,还曾去他遇害的地方看过。

“那么高的悬崖被人重伤后跌了下去,确实难有生机,可惜了。他如果还活着,不知多少人怕是要日日做噩梦了。”

说完就像被人泼了盆凉水般,情绪瞬间低落。

一时间,几人都沉默了下来。

镇国公府以武起家,代代传承。

镇国公年轻时颇为豪爽,喜好结交江湖侠客,故此对江湖上的传闻逸事颇为了解。

当年严琛横空出世,惊才绝艳,在各地做下多少大案,镇国公也是十分神往的。

严琛被害一事当年曾轰动江湖,兰鑫也已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又一直跟随师父习武,常听师父讲起这位前辈的趣事,也曾遗憾无缘得见。

诡面神偷

镇国公父子离开后,智圆起身回了屋内,盘腿坐在蒲团上打坐,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下来。

虽然与镇国公是多年好友,兰鑫更是自己的徒弟,关系极为亲密,但他们之间对有些人或事的认知,却还是有着微妙差别的。

这些差别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端看各人的立场和心性。

智圆今日提起严琛,纯粹是多年来的一份执念作祟。

年轻时,智圆曾多次起过追随严琛行走江湖的念头。

奈何严琛一向独来独往,神出鬼没,智圆总是踩着严琛的足迹尾随却一直不得相见。

严琛被害的消息传出来后,智圆心痛不已,很长时间都十分抑郁。

偶与镇国公聊起,相互唏嘘一番,智圆却能感觉到镇国公与他态度的差别。

智圆心里明白,作为朝廷重臣、世袭爵官,对严琛那样视官府如无物的江湖人士,虽钦佩其侠义心肠,却无法从心底赞同的。

就是一些所谓的江湖正道也不屑于严琛的作为,盖因严琛行走江湖的方式太过特别:偷盗。

当然严琛偷盗不是像满大街的小偷小摸那样,去偷几个荷包盗几块碎银,他专门盯上那些贪官污吏、豪强恶霸,偷盗他们强取豪夺来的不义之财。

本来这等劫富济贫的事情,也是让所有热血男儿称道的,只是后期鱼目混珠,让严琛背负了太多污名。

智圆最早听闻严琛名号是在严琛身死前三四年时间。

当年陇原一带大旱,粮食几乎断收,挨到深冬时期,九成百姓断了炊。

朝廷拨付了少量救灾粮,各地地方官开粮仓赈灾,设法调剂。

多数百姓掺和着野菜树皮勉力支撑,唯有会安县极为凄惨。

该县历年上税本就比其他县要多上二三成,风调雨顺的年成都度日艰难。

灾年一到,百姓家中几乎没有存粮,救灾粮更是杯水车薪,刚刚立冬便有许多老弱饿死。

百姓为求生存,大量离开故土外出讨饭。

然而周边各地皆遭了灾,谁又有多余的粮食救济?

于是卖儿卖女求活路的比比皆是。

眼见饿死出走的人越来越多,民愤滔天,会安县令是着急的。

他已经在这个小县城蹉跎了两任,好不容易打通上司关系,年底任期一到便可升调州府。

这个关键时刻若是治下出现民变或人口大幅减少,别说升迁,怕是官帽都难保。

于是会安县令决定为百姓分忧。

他邀请县城各富户到县衙议事,软硬兼施要求各富户捐出余粮,他自己带头捐银百两,粮两担。

可这饥荒年月,粮食比油贵,富户们哪里会买他的账?

最终不过凑了十几担粮食,一个时辰不到被抢一空。

没分到粮食的百姓在县衙门口流连了几天也未散尽。

县令整日心情郁郁,忧心忡忡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