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宋穿越指南 第437节(1 / 3)

李师师窘了几秒就说:“既是老大人培植的菜蔬,定然非同寻常,想来滋味好得很。”

“你吃过就知道了,有一股甘甜味,”朱铭说道,“此物可利万民,不但产量高,冬天放进地窖还能屯很久。”

“姐姐,我来抱进去吧。”裴嫦娥也很有眼力劲,她不知如何讨好朱铭,只能尽量讨好李师师,否则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三人到了屋里,炭火已生了许久。

李师师屏退侍女自己亲自添炭煮酒,裴嫦娥则乖乖坐好。

朱铭过来当然有正事:“我杂戏看得不多,师师可擅长此事?”

李师师回答道:“奴以前多唱雅调,便连俚曲时调也唱得不多,杂戏还从来没有亲自演过。相公若想听杂戏,可以在家养个戏班子。”

“我是想让将士们看戏,”朱铭解释道,“此次北巡,见军中并无娱乐。我又不愿给将士养营妓,便打算让他们有杂戏可看。不但可以消遣时间,还能培养军心,用杂戏来潜移默化,让士卒知道什么是忠孝仁义,让他们明白为何应该亲近善待百姓。”

“此军国大事也”李师师立即收起别样心思,“奴虽未唱过杂戏,却也见得多了。相公可以请几个戏班子来,奴亲自考核他们,选两支最好的以娱军士。”

朱铭说道:“我是想问,当今是哪位先生,写出的杂剧最受底层小民追捧。不要太过高雅的,底层小民越喜欢越好。即便远在东京,我也可以把这人请来。”

李师师笑道:“相公认识此人,便是宋国右相李邦彦,整个东京就属他的杂剧,最得平民百姓的喜爱。”

“呃……”朱铭瞬间无语。

第436章 世间悲歌

朱国祥自然不可能专程派人送大白菜,他还运来好几百船玉米。

除了成都平原,四川全是丘陵山区。

放在几百年后,有抽水机几级提水,只需建一个储水的山塘,就能在山上洼地种水稻。

而此时,莫说在山上种水稻,就连种麦子、高粱、粟米,都得想办法找水和蓄水。

今年朱国祥在全川推广玉米红薯,主要就是种在山中旱地。而且让劝农官和地方官,反复告诫百姓,特别难以灌溉的地方,以及遇到干旱天气,应该继续种植粟米,因为粟米远比玉米更抗旱。

秋天和冬天,玉米红薯大丰收。

全川大丰收!

这一年真是风调雨顺啊,不仅让朱家父子顺利度过危机,也让宋国境内的百姓喘了一口气,甚至连金国的核心地盘都已缓解粮荒。

“这些玉米,都运往垦荒区,跟那里的农民换豆子。”朱铭对李含章说。

李含章说道:“一共四百多船,分了一半去南阳府。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是不是有点过于善待百姓了?”

朱铭摇头:“玉米不扛饿,价钱本来就低。豆子却是收集起来做军资,可以用来榨油、肥田、养马,伤员多吃豆子也好得快。”

在肉类蛋白不足的情况下,想保证普通士兵的体能,就必须给他们补充豆类蛋白。

特别是伤员!

新占的南襄盆地,开荒种的全是豆子,正好用玉米换来做战略物资。而且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垦荒百姓也能有更多粮食,撑过明年青黄不接的月份。

还能彰显朱氏父子的仁义,提高农民对官府的信任感。

一举多得的事情。

自从随船运来大白菜剩余的半个冬天,朱铭和妻妾经常吃这玩意儿。

朱铭已经快吃吐了,妻妾们却喜欢得很。因为大白菜口感清爽,还带着几分回甘味道,在古代的冬天属于顶级蔬菜。

明年,大白菜也要在全川推广,让普通百姓在冬天也能吃新鲜菜蔬。

之前自然也有过冬品种,最常见的便是菘菜。这玩意儿跟大白菜是近亲,但产量远远不如大白菜,而且不像大白菜那样容易储存。

朱国祥在汉中府城的郊外,还给自己留了十五亩稻田,用来种植全国不同类型的水稻。

肯定不能搞三系杂交水稻,那玩意儿是通过人工手段,把偶然变成必然,凸显出杂交的优势。在农民种植的情况下,子二代不能与母本保持一致,杂交优势再次变成偶然,农民自留种的产量有多高全看运气。

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朱国祥无法大规模给农民制种。

因此他的那些水稻试验田,是走选育良种的传统路子。像康熙就亲自选育过良种,在北方某些水稻区流行后来被民间产量更高的良种取代。

事实上,自从北宋引进占城稻之后,民间也在不自觉的选育良种,如今已诞生十多种占城稻的支系。

如果官府不去干涉百姓自己选育两三百年,就会渐渐诞生两季稻,甚至是三季稻。还会出现早稻、中稻、晚稻之分,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种植不同的水稻跟其他作物无缝衔接。

比如油菜和水稻同年交替种植,就是北宋晚期才出现的事儿。

朱国祥现在也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