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朝帝业 第344节(3 / 4)

确定下来的一个思路大概就是,既要确保这一份利益能够拿到手中,还不能完全放开管控,使得关中大量的资财外流到荆州去。

所以最终台府形成的决议是,由荆州总管府率先提出一个募集资金的计划,然后交由台府审核通过。接下来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首先是要按照比例将需要返输台府的那十分之一资财先行抵扣出来,然后剩下的才能输送到荆州去。

同时,关中向荆州输送资财的时间也要有一个限制,只能在秋后到新年之间这一段时间里。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都是禁制进行输送的。

这一系列的规定,已经是直接把“巧取豪夺”写在了脸上了。前一项规定先满足台府的份额再向荆州输送,李泰还能勉强接受,毕竟绕道其他路线的话,单单运输的成本和途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已经都远不止十分之一了。

可是后一项简直就是在侮辱李泰的智商,须知秋后到新年这一段时间,本就是台府进行财政汇总、总结前一年并制定新一年财政计划的时刻。

关中民间的资财在这一时间段聚集外输,就是给台府这些政务官们上手截留提供良机,当年的收支有什么亏空、来年的用度有什么不足,都可以从这一笔现金流里边榨取。

李泰本来就是台府中的老油子,又怎么会不明白这当中的道道,这一计划显然就是台府那些被恶劣的财政状况快折磨疯了的属官们突发奇想的杀大户计划,他当然不会答应,甚至直接撤回了这一提议,不愿再就此进行讨论。

但台府甚至已经把这一笔还没有确定的收入纳入了度支计划之中,如果收不到那可会产生一系列的恶劣影响。

最终还是陆通这个老熟人硬着头皮再次来到李泰府上,央求他再去台府继续讨论,然后才达成一个共识,由台府规定每年多少资财可以输送到荆州,不足的按照具体数额收取十分之一,超出的则就需要进行增收一定比例。并且台府委派一名度支使前往荆州总管府,负责记录这一部分钱事的往来概况,除此之外便无作其他的限制。

因为双方就此形成了默契,所以此番跟随李泰归镇还有许多关中豪强们的代表,他们要认真考察一下南阳盆地的投资环境如何,是否真的有利可图,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将家中一部分资财转移到这里来进行投资。

虽然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后世系统性的投资理财的认知,但最起码狡兔三窟、分散避险的常识还是有的,所以对此也都热情颇高。毕竟从胡亡氐乱以来,南阳盆地便是关陇人士主流避险地之一。

李泰之所以要将此事扩大来做,而非只是局限于渠盟内部,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和加强自己在关中的影响力。哪怕他并不久处关中,但关中群众们仍然不会淡忘他、无视他,因为他是这些人的钱袋子!

所以在归镇途中,李泰便已经先遣使者返回荆州,通知留守总管府的崔谦等人认真筹备一番,努力搞好荆州总管府第一届招商引资大会,将荆州总管府的诚意向这些关中豪强们展现出来,继而吸引他们将自家的资财大笔投入进来。

第0636章 忠良难得

李泰归镇之后,许多事务再次涌到他的面前来。虽然周边形势不像他去年归镇时那样杂乱,但也足够他忙上好一阵的。

家中娘子此番随他赴镇,自然居住在内府之中。在他归镇之前,总管府已经将府邸修葺的更加宜居。而且治内许多大族以及蛮部豪酋们都以侍奉夫人起居生活的名义,主动将自家户中女子送来总管府接受选募。

这些内府事务李泰也无暇过问,索性全都交付给娘子进行搭理,让这小娘子忙起来,既能快速融入荆州的生活,也不会感觉太过无聊。

随同而来的关中时流,则被暂时安置在荆州城中,并有府员引导他们在境内游览一番,从而对当下的荆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顺便等待参加稍后的招商会。

至于李泰自己,归镇之后先安排人员护送梁王返回襄阳,然后便开始处理几桩总管府内部的人事问题。

他此番回朝述职,台府对于荆州总管的人事结构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大规模的改变,但还是对几个具体的人员和职位做出了调整。对此只要不触及李泰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方针,他便也没有提出反对。

台府此番要从荆州总管府调走荆州防城大都督窦炽、东荆州刺史侯植和新升骠骑开府的贺若敦等几人,让他们或是回朝或是返回霸府任事。

本着好聚好散的原则,李泰在几人离镇之前,分别安排与他们进行一次谈话。首先要作交谈的,便是窦炽。

窦炽作为荆州防城大都督,乃是荆州总管府下级别最高的武官之一。每当李泰率部出征时,窦炽便以留守而坐镇穰城,主管政务的总管府长史崔谦与之分领文武,可以说是李泰的左膀右臂。

级别这么高的上佐,在主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通常是也不作更换的,毕竟培养一份共事的默契也并不容易。诸如大行台宇文泰旧年担任夏州刺史的时候,于谨便担任夏州防城大都督,双方搭伙至今,不只是事业上的好伙伴、也是生活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