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泰仅仅只是扣出了一部分本部人马和众俘虏返回沔北所需要消耗的粮草,还有一部分战甲、弓槊等精良军械,剩下的全都交由韩雄、韦法保等义师首领们负责分配。
不过这些物资也维持不了太长时间,他们诸路人马加起来兵力也有万余,当然也免不了老弱残幼,再加上这些义师本身还有家眷亲人们,累加起来也有数万之众。
由于不能占据河洛平原进行耕作生产,而山野之间又分布着大量的蛮人部落,所以这些义师获取物资的途径和数量都非常有限,常常处于饥馑之中,更加没有北齐驻军那么完善充足的后勤。
像韩雄、陈忻等人之前还能凭着各自的人脉关系,从河东方面搞到一些食盐等物资,通过与蛮部或者其他方面进行贸易交换到一些物资补给。
不过这一方法近年来也越来越受限制,原因就是李泰之前建策霸府推行盐引法,使得霸府对于河东盐池资源的掌控越来越系统化,外流渐少。就连裴宽这个河东本地人,因为并不就职本乡,能够获得的食盐也非常有限。
李泰对此也有些不好意思,但这个情况也是之前始料未及的,所以这一次还特意为河洛义师们请批了五万石食盐的盐引,作为支持河洛战场的投入。
中外府虽然批准了这一请求,但也发挥了一贯扣扣搜搜的原则,表示需要逐年分期给付。至于这第一年,便先给了八千石盐引,估计还是看在李泰这个大将军亲自开口的面子上,至于剩下的也不知道在北周完蛋之前能不能给齐。
李泰虽然也挺擅长搞内勤生产,但前提得是有那样的基础,如今河洛既是前线,西魏所能控制的又全都是边边角角,对此他也只能表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倒也很想每年给予这些义师一定的物资援助,但是一来这并不是他的义务,二来救急不救穷。
这些河洛义师本身造血能力几近于无,如果习惯了沔北方面的物资援助而制定消耗计划,一旦沔北方面有什么意外情况耽误了资助,可能就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
基于这些义师的人口结构和生活环境等各方面,李泰帮他们制定了一些山地种植和采集的生产方式。
常年的战争让他们丁壮锐减,韩擒虎十三岁便狩猎猛虎虽然体现了其人的勇武,但也说明就连这么大年纪的少年便已经需要参与狩猎生产和战斗了。
山野之间大面积的种植谷粟粮食并不现实,但小范围的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还是可以实现的,比如茶叶和药材之类。虽然劳动量同样不小,但比其他狩猎或者冒险前往平原地带垦荒种植又要安全得多。
李泰所提出的这些,其实这些义师家眷们也在做,只不过规模和产量都比较有限。毕竟这些产出不当衣食,而且也没有一个市场可以交易变现。
但今李泰愿意同他们进行相关交易,且不说他本身就掌握极大的市场和众多渠道,单单荆州总管府本身对这些物资的需求量就不小。所以这些河洛义师不只自身可以扩大规模的生产,更可以向蛮人部落进行收购并组织他们生产,哪怕产量激增十数倍,李泰也能吃得下。
诸豪强将领们对于李泰提出的这一计划也都怀有极大的热情,各自收拾悲伤失望的心情,争相举手响应起来。相对于一些无偿的资助,他们自然也更乐于接受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长久,也能保证尊严。
李泰与他们初步达成了协议,约定年后便派遣总管府属员来到这里洽谈细节,并且明年荆州总管府便可以提供五万石粮食和两万匹绢的交易量。就算他们筹措不到足量的商品也没事,可以之后逐年给付。
众人听到李泰这一承诺,心中的惋惜忐忑消散大半,各自心内又都充满了对于李大将军的感激,连连道谢。
告别完毕后,李泰便率领部伍自九曲城出发东去,穿过河洛平原南部抵达伊阙。
与之同行的除了之前带来北上的五千步骑将士之外,还有不少蛮部随行。
人对美好追求的向往是抵挡不住的,当这些蛮人们在跟随李大将军征战一番,又听说沔北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当即便想要追从前往沔北。他们的乡土情怀自然谈不上厚重,若非这乱世实在太可怕,也不愿一直蹲在山野谋生。
除了这些蛮人之外,还有就是数量众多的北齐俘虏。李泰前在白马寺一战便俘虏两千多名战俘,柏亭城、河阳城和九曲城又接连有所收获。
尤其是九曲城,由于守将元景安坚壁清野、重点防守九曲城,将宜阳境内近两万守军几乎都集中在九曲城中,而自己又没能熬得过李泰的撩拨、轻率的出城交战,最终使得九曲城一万多将士几乎完全被擒。
所以李泰在河洛这一系列战斗中,单单杀俘消灭的北齐军队便达到了两万余众。这些俘虏一部分留在河洛配作义师士伍,一部分跟随元景安等被俘战将被蔡祐押送回华州霸府,剩下的李泰便照单全收,同那林盛、林嘉父子跟随李泰一起返回沔北。
洛水方面的人事安排,李泰并没有干涉太多,但是伊水方面关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