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就不是那种赌性甚重、贪图奇功之人,自知以李伯山用兵之能,出现一个小漏洞已经殊为难得了,如若指望因为对方的疏忽而获得巨大的战略转机也实在是有点不可能。
至于斛律光请求再继续增派人马以加强封锁沁水河谷的请求,段韶也并没有立刻应允,因为眼下他的兵力也并不充裕,而且刚刚遭逢大败、正是士气低迷,对面敌军则仍是去留未定,贸然转移人马到别处去开辟新的战场未必是好事。
接下来段韶也增派斥候前往北面去,想要查探一下敌军对于此事的反应之后再做决定,但是反馈回来的消息却让他难以乐观起来。
敌军主力非但没有立即向后方撤离的迹象,反而同样也增多了斥候的活动,无论这是真的有恃无恐、还是故作姿态,起码眼下看来,沁水河谷的安定与否对魏军的影响似乎并没有他们所预想的那样大。
那么是否要继续向沁水河谷增兵,倒也不必再作为难了,就算是斛律光认为此计可行,起码也得展现出来能够对敌军主力造成一定影响之后再考虑追加人马的投入。
与此同时,后方又有一个消息传回,让段韶大感意外,心里也变得不淡定起来。那就是原本率军返回晋阳坐镇的皇帝高洋,在行至半途的时候突然转道奔赴辽阳。
皇帝心血来潮之事不少,但之前基本上也都无伤大雅。这一次在大军失败的情况下突然转道前往辽阳,这就不免让人心中暗生联想。
一方面可能是皇帝身体状况变得更差,想要取道辽阳加以休养。辽阳甘露寺僧徒近年深得皇帝崇信,而且辽阳地处邺都和晋阳之间,皇帝居中养病,也能避免遭到两都政治势力的滋扰影响。
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皇帝对于当下国中的人事格局存在一定的想法,所以在辽阳这样一个中间位置进行一些人事上的操作。
无论皇帝转赴辽阳是哪一种情况,在此之前都没有跟段韶沟通过,尽管段韶在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便派人前往辽阳询问请示,但却至今未得回信。一想到国中将会随之生出的种种人事动荡,段韶也不由得暗生心慌。
在他几番尝试想要重新与皇帝建立起联系却一直未果后,段韶在权衡再三便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趁着斛律光挺进沁水河谷、起码齐军表面上占据一定优势的情况下,遣使前往西魏大营求和、争取稳住边情。
哪怕只是彼此间虚与委蛇的做戏,也能释放出些许即将罢战的意味,让边境上集结守卫的大军获得一二松绑归朝的可能,从而给国中蠢蠢欲动的人事施加一定的威慑力,就算有什么变数发生也能稍得控制。
第1119章 交换战俘
“贼要求和罢战?”
李泰在听到这话之后,一时间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情况实在是有点超出了他的预料。
虽然说之前两国也曾有短暂的罢战盟约的和平期,但那时的背景较之当下还是有所不同。而且正因为有了之前那一次形同虚设的盟约的经历,也越发证明了东西之间想要罢战那就是扯淡,除非哪一方被彻底的干挺。
如今的北齐可是有着实实在在的领土和人口的损失,并不像之前那样还指望通过谈和来换回丢失的城地与被阻拦在宜阳的人马,这一次想要挽回损失只能通过战斗。
通过谈判来找回场子,可谓是既不符合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也不符合北齐一贯桀骜的作风。除非是开启谈判、彼此罢战本身就是北齐所需要达成的一个目标,为此甚至可以甘心承认如今已经造成的损失。
求和的信号是北齐方面的斥候所传递过来的,表示如果西魏愿意进行谈和的话,那么北齐方面会在近期内派遣使者前来磋商彼此谈和罢战的细节。
对于这一比较反常的情况,李泰猜测有两个可能。
第一就是北齐方面存心试探并作拖延,试探一下西魏还有没有继续推进以扩大战果的决心,通过谈判拖延魏军后续军事行动的节奏,从而争取更多的时间来筹措力量、准备反击。诸如眼下已经进入沁水河谷的齐军,可以借着谈判进行的同时加强对沁水河谷的封锁。
第二个可能,那就是北齐国中可能发生或者是即将发生什么重要的人事变故,必须要确保外部的相对稳定,从而集中力量来处理内部的矛盾和问题。莫非是齐主高洋挂了?
这两种情况可能性都不低,而在没有更多资讯流露可供更加精准的猜度判断的情况下,李泰也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
故而他的做法就是干脆不予理会,无论齐军是怎样的情况和意图,总是需要魏军方面做出反馈才能有所施展,而越是敌军所想要的便要反其道而行之总是没错的。
因此李泰索性就当没有这么一档子事,部伍休养与增遣斥候等诸事一切如常,不作其他调整。
魏军这里迟迟没有给予反馈,段韶方面则就有些不淡定了。一方面他确实需要尽快与西魏方面达成一定的罢战默契、从而让麾下所掌握的兵力稍微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此次求和乃是他的自作主张,并非出于皇帝或者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