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禁军将领,大部分完全不足以在这样的变故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中下层将士们普遍对于嗣主陈昌有些疏远陌生。唯有担任太子右卫率而执掌东宫宿卫的韦载,由于拒绝听从始兴王对东宫宿卫的调整安排,旋即便被调离此任。
至于其他兼理领军事的赵知礼、司职诏诰与内外通传的中书舍人蔡景历等,也都先后听命于二王。一时间,陈蒨坐镇府城、把控全城,陈顼则领掌中书、控制台城,畿内无敢忤逆二王之人。
兄弟两能够做到这一点,所凭的自然不只是皇太后的一纸诏令。无论有没有皇太后的诏令,陈蒨在南陈国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其人在这样的一个时节入朝,自然就会有一部分元从功士向其靠拢。
而皇太后的那一纸诏令,只是将许多后续朝中必然会发生的人事纠纷与涌动的暗潮全都给挑开在了明面上。
第1217章 临江勤王
“阿兄,广陵徐度有书信传回,其言嗣主旧年久游于外,于敬奉恩亲的孝道本就有亏,如今恪礼尽孝也是理所当然。只是如今江北局面仍然未稳,尤其魏国于淮南势力大壮,只凭广陵孤守一处恐难稳定,若将京口并置一府,使其南北呼应、进退皆允……”
陈顼讲到这里,便忍不住破口大骂道:“狗贼当真贪婪无度,京口、广陵若尽归他,那他岂不为北府一霸!”
也无怪乎陈顼如此气恼,须知他们叔父陈霸先逆流而上的偷袭王僧辩、夺取霸权的时候,所掌握的地盘也不过如此。眼下这徐度狮子大开口,仅仅只是表态支持他们兄弟执政,就要把广陵、京口全都讨要过去。
“他既然敢开口讨要,我又怎么会不舍得?给他!”
陈蒨对此却并不怎么气恼,只是沉声说道:“大事若定,则可徐徐图之。事若不就,我兄弟俱为阶下囚徒,京口归谁,又与我何干?今徐度因其一时之贪而肯同污于我,岂可因浮利多寡而使其远我!”
讲到这里,他又望着陈顼正色说道:“嗣主如今因何受制于人?只因他自料太过笃定,以为自己乃是阿叔唯一子息,必为社稷嗣主,天下俱其私物,吝与群众分享。
然而强如关中李伯山,仍以虚名归上、物利归下,刑赏有度、察授有方,才能大权独揽。嗣主只是慕其强大而不察其方法,所以才辜负了一番人事安排。”
“阿兄的教诲,我记下了。”
陈顼对兄长自是言听计从,但心内还是有些不服气,忍不住小声道:“但那李伯山也未必如阿兄所言这般英明,他不过是以仁义自饰,内里纵容下属欺男霸女之事,外人不知,仍作吹嘘罢了!”
陈蒨自然懒得理会陈顼这点小情绪,接着便又继续说道:“寿昌公今仍在江州与贼交战,暂时不必将畿内之事扰之,去信告其安心作战,有我在京,必使其绝无后顾之忧,粮草供给必以丰饶!吴中沈恪旧与我并肩作战,共讨杜龛,克定三吴,嘉言勉之,亦不必为虑。”
“秦郡吴明彻,终究是一大患啊!今江东多有无知之徒,因其在魏国所创功勋,便盲目对其吹捧,但我旅居魏国多时,知其深受李伯山青睐,大事多使相随,今竟重返淮南,其必有所阴图!”
陈顼又开口说道:“昔侯安都与吴明彻多有不睦,前为阿叔贬逐,安都想必多怀幽愤,眼下不如召其归朝,使其防备吴明彻?”
陈蒨听到这建议后便沉吟一番,过了一会儿才缓缓摇头道:“侯安都外为骁勇、内为骄悍,就连阿叔都常难制之,我兄弟恐怕更难驾驭。如若仰之成事,其必骄悍更甚。况其前番行事触怒北方两国,我今大势未定便急于用之,终究不妥。”
“难道阿兄还打算继续结好魏国?这怎么可能!嗣主本是李伯山意欲扶立于江左的傀儡,今为我兄弟反制,已经大坏其阴谋,彼此间想必极难谋好。不如舍弃此边,专心一处!”
陈顼听到兄长这么说,当即便又皱眉道:“依我所见,眼下正当废太子妃,以顺皇太后心意,更择江东良家为嗣主正室,悦我本土士情。我之于魏,终究远邦,魏之于齐,才是世仇。其必难能舟车齐渡南来攻我,一旦如此则齐国必动。情势如此,实在不必再屈膝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