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寒暄,连忙吩咐道:“速引祖郎入舍更换袍服!”
等到祖珽换了袍服转出,崔瞻已经率领礼部群僚走出了官署,祖珽见状便也连忙跟了上去,队伍中则有同僚快速的向他讲述他所在排位与稍后朝参礼节。
朝廷望朔大朝都是在大内乾元殿举行,一些盛大的典礼则还需要启用大内与皇城交界的承天门,一般常朝则是皇帝离开大内、往外朝堂来,外朝堂位于中书省的北面,与其一街之隔的便是门下省与政事堂。
祖珽虽是功士入朝,但他这个功士级别还没有高到需要入朝接受表彰封授,之前也只是在长安城外的灞上军营接受犒奖,因此他还是第一次参加大唐的朝会,心情也是激动难耐。
接下来祖珽便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亦步亦趋的跟随在他所属的朝班之中,缓缓的走入到了外朝堂中。常朝仪式从简,群臣只是鱼贯登殿,并没有比较繁琐的赞拜唱导。
常朝例会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流程,基本上就是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情况。当然这话也不会直接喊出来,而且偌大一个帝国也绝不存在无事启奏的情况,各司官员按照品秩的高低依次奏事,不过所奏报的基本上只是事项名称,具体的流程和内容是很难在朝会上一一讲清的。
皇帝在听完群臣奏事后,如果对某几桩事情感兴趣,自然会在朝会后再将主管的官员留下来,进行更加详细的垂问了解。
祖珽今日虽然得预朝会,但却并没有被安排进行奏事,所以只能在班列中倾听其他诸司奏事。
他原本还以为会有别司主官将他之前所献文稿进行宣读示众,可是一整个朝会进行下来,却没有听到丝毫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情,这又不免让他心生疑惑,至尊特意让他参加今日的朝会,难道只是为的让他在朝堂上罚站?
等到朝会结束,群臣依次退出朝堂,祖珽仍然没有等到至尊着员对他进行传唤,他心中正疑惑着接下来究竟要做什么,别处却有一年轻人径直来到他的面前,向他抱拳说道:“退朝之后,祖君是否有闲?我想向足下请教前撰《亡齐论》篇中事则几桩。”
听到总算有人提起了他这一耗尽心力之作,祖珽心中顿时一喜,可当看清楚来人面目的时候,却不免又是一惊,因为此人竟是高澄嫡子高孝琬。
第1294章 去芜存菁
高孝琬除了不久之前的封爵之外,还官居殿中省尚乘奉御,恰好是五品官职,因此得预朝班。
昨夜至尊着令中书省传抄祖珽所献文书并发于诸司,高孝琬恰好留直省中,也想从旁人口中了解一下他们北齐社稷因何而亡,因此便连夜阅读一番。这一看却从中发现一桩与自身关联极深的秘事,苦苦按捺整夜,今早见到祖珽居然也参加朝会,于是便连忙上前询问。
祖珽没想到第一个对他所作文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竟然是一个前齐宗室子弟,多多少少有点被捉贼当场的窘迫感。
不过再尴尬的情况他也有所经历,很快便恢复如常,向着高孝琬抱拳说道:“要让高奉御失望了,下官如今新录省事、得列朝班,退朝之后便要归署述事,实在不敢滞外不归。”
高孝琬闻言后不免大失所望,他见祖珽转身便要离开,情急之下便上前去一把拉住祖珽的衣带,并又疾声问道:“祖君虽无闲暇,但说几句话的时间总该会有。我想请问祖君书中所述先父遇难之时情景是否属实?当真是因杨遵彦、崔季舒此二贼先后弃奔,才使先父无从躲匿,遂亡贼人刀下?”
祖珽原本还以为高孝琬是要因他书中对北齐政权与人事多有贬低,所以才要当面质问,待听其只是询问其父遇刺时的细节,这才暗暗松了一口气,但旋即又有些奇怪的说道:“大王、奉御竟然不知此事?”
高孝琬闻言后便摇了摇头,神态黯然道:“家父遇害当年,我才只是一黄口小儿,骤闻天崩、心已纷乱,无暇有顾其他。事后许久才渐知家父乃为贼奴所害,内中隐情细则,一直无人相告。”
很多人通常会有误解,就是越是年代相近之人,便越能知晓当时人事真相,实则不然。尤其是在涉及到统治阶级上层的人事变革,越是身处当时越是迷雾重重,容易被一叶障目。
高澄遇害时,他的儿子们全都年幼,就连父亲的死讯都是辗转得知,至于内中的过程细节,既没有人跟他们详细讲述,他们在当时也没有去细作打听的意识。
所以高孝琬并不太清楚父亲遇刺的细节,也是在看了祖珽对当时情况的描述之后才知道父亲遇刺时还有几人在场,而且观其行文似乎这几人还要为他父亲的死亡负上一定的责任。
听到高孝琬这么说,祖珽便越发淡定了,于是便叹息说道:“下官旧曾事齐廷,对齐国人事所知亦深,知其衰亡之理,当时世道难容诤言,如今倒是可以不讳言之。齐之衰亡,一大缘由便在于主昏臣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