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朝帝业 第679节(4 / 5)

,不知不觉竟从白天到黑夜、又从黑夜来到了白天。

堂中虽然议论不休,但却也一直没有达成什么有效的共识,而与会众人自然也都是已经疲惫不堪、困乏的哈欠连连。

晨光破晓之际,一直坐在席中不发一言的陈蒨这才站起身来,手扶佩刀俯视着堂内众人,口中沉声说道:“此番唐军过江胁迫,朝廷乱命迭出,诚是情况危殆。当此生死攸关之际,你等各有思谋、各抒己见,挽救家国之意甚是诚恳,现在还有谁腹有良计未曾道出?”

众人闻言后彼此对望一眼,旋即便都摇了摇头,争执了大半个白天和整个夜晚,他们这会儿也都已经是精疲力尽,甚至都已经忘了自己参与了什么话题的讨论、又持有怎样的看法。

“既然你等已经无话可说,那便轮到我了。当此家国危难之时,纵然腹有千计,所行唯一策而已,纵有亿万之众,亦需奉一人之命。计策既定,绝无更改,令式既行,违者必究!今于此堂中,诫尔群徒,谁若不肯奉我命令,即刻离此自谋生路,我亦不加责难。但若错过此时再有抗命,则试我剑尔,定斩不饶!”

陈蒨又望着众人沉声说道,他沉默了这么长的时间,固然是因为心绪震荡、胸无定计,但同时也是想看一看下属们情势如何,果然众人受惊于如此剧变,一时间也都是思绪纷繁、人心涣散。

所以接下来在做出各种应变策略之前,他首先便是要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由于朝廷伙同唐军一起发声,而他这个宗王身份也不足以再震慑并号令吴中豪强,唯有在彼此间建立起一个共识与默契,他才能在接下来指挥群众、布置反击。

众人也早已经厌倦了彼此间的徒劳争论,好不容易等到陈蒨发声,于是便都纷纷起身作拜,并且表态道:“某等愿意奉从大王号令,抵抗外敌、守卫家国,若有违背,与众诛之!”

听到众人作此回应,陈蒨才又微微颔首,旋即便又继续说道:“当务之急,防敌备战不可不行!凡我吴中子弟,单丁自守于户,多丁则以少子留家,余者俱入此待命!唐军若至,散则亡、聚则生,告诫乡人切勿为自取灭亡之愚计!吴郡亦不可不救,精选壮卒武装甲旅,待时为援。

另告朝中,侯安都是否当真罪无可赦,我自往查问、再奏报朝廷,若其确有罪迹,我自斩送朝中,不劳唐人南来!主上若仍以家国为计,便不应纵敌祸己,此计不明,何以号令天下?今我自处乡里祖茔,唐军若擅入吴乡、扰我祖宗,我必尽起乡士父老死战拒之!”

众人听到临川王是打算与唐军死战到底了,心内也是不由得一寒,但之前便已经表态要唯临川王命是从,这会儿再想到唐国步步紧逼、咄咄逼人,朝廷又软弱不堪,他们一时间也都是满怀愤慨,连声应是。

陈蒨也清楚单凭吴兴方面的人事力量,若是唐军当真大举来犯,怕是难以抵抗,再加上此番唐军本来就是剑指会稽的侯安都,所以在宣布了备战的安排和对朝廷的回应后,他又立即派遣使者前往会稽通知侯安都。当然不是为了前往问罪,而是为了告令侯安都尽快对吴兴进行增援,一旦吴兴不守,其人必也难逃。

第1332章 传檄三吴

“岂有此理!今陈氏基业,俱某等元勋追从先主开创,竖子坐享其成,非但不思感恩,竟还勾结外寇、谋害功臣!此等孽徒竟能得享富贵,人间天理何存?”

朝廷檄文的下达,已经让吴中百姓们惊惧难安,作为檄文目标所指的侯安都自然更加的激动,无论惊怒还是忧恐的情绪较之其他人都要浓烈数倍,他本来就有些看不起国主陈昌,如今在州府中看完檄文内容后,更是怒不可遏,直对陈昌破口大骂起来。

但在发泄过后,该面对的问题还是要面对,尤其此番针对自己的还不只是朝廷,更有其背后的唐国。举一国之力而杀一人,尤其是在统一北方之后,如今的唐国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一想到彼此间那可怕的力量差距,饶是侯安都这样性格强势之人都感到一阵的绝望。

当这檄文传到会稽的时候,府内群众也是一片哗然,侯安都甚至感觉到府员们望向他的眼神都发生了一些微妙又明显的变化,所以他心里也明白,此番如果不能妥善应对,对他而言便是一场灭顶之灾。

如今好在还有临川王以大局为重、没有轻易受到敌人的蛊惑挑拨而置身事外,仍然敢于顶住来自北面的压力,尽起吴兴之兵以抵抗敌军。

这也让侯安都心中倍感欣慰与感激,起码宗家之中仍有真正胸怀抱负、可当重任之人,并非都是像国主陈昌那样的糊涂蛋。

同时侯安都心中也是深感愤懑与可惜,如若临川王当年能够继承大位,国事一定不会是如今这样一个模样,就算他们不能过江与敌争胜,起码也能固守江防,不会任由北朝如此威逼欺侮!

抛开心中各种复杂的情绪,侯安都也连忙开始做出应对举措。首先便是加强州府的警卫力量,将原本驻扎在山阴城外的亲信部众们统统调入到城中来,布置在州府内外,并且严查出入州府的人员,一众府佐们入府奏事时统统不许携带兵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