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尚在的战士,有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五人。分在左右翼的,共有四千一百九十三人。左右翼的康里人、萨拉特人、钦察人,计有十五万三千八百四十二人。其中披甲之士超过两万三千,随军战马四万九千余匹。大军越过豁兰八失以后,陆续前来投靠的畏兀儿人和党项人,可以作战的不足一万,其余之人按照大汗的意思,直接列为孛斡勒,沿途卖苦力去了。”
成吉思汗对自家下属兵力的掌握,从来没有准确到这份上。就算当年拆分部族设立各千户的时候,有的千户因为是成吉思汗的仇敌之后,刻意隐瞒实力,其实连本部带奴隶和驱口,足能凑出两三千的军队;有的千户却跟随成吉思汗连年征战,四五个帐子才只凑的出一名骑兵。
在成吉思汗征服河中和呼罗珊等地之后,因为拖雷的反复提议,他才开始把许多有实力的那颜派驻各地担任达鲁花赤,从而将其与下属千户再度分割。把千户纳入大汗的直接掌控。
大军回归草原的一年多时间,便是粘合重山等人为此忙碌的一年多时间。这也是成吉思汗给了她足够的权力,还得到拖雷明里暗里的帮助,否则各千户的蒙古人根本不会理会一个满嘴汉话的女真降人。
与清点蒙古军的艰难相比,清查蒙古本部以外急速扩充的左右两翼,更加艰难。
原先蒙古军的左右两翼,只是为了便于战场指挥而设,担任木华黎和博尔术两个,事实上也并不直接管理下属几十个千户。如果蒙古军的扩张一切顺利,这种模式再过百十年都不会改变。反正蒙古铁蹄所到之处,都会杀尽当地之人,摧毁当地的一切,除了废墟和被蒙古人享用的牧场以外,什么都不会留下。
可是,因为蒙古军在中原汉地的接连受挫,蒙古军在西征过程中,并没有执行超出限度的屠杀,反而耗费了极大精力,把被征服者的兵力不断统合到一处。
那数量可就大得可怕了。光是花剌子模一国,盛时就号称拥兵四十万。如果不加清点筛选,将之完全纳入军队,光是康里人的兵数就接近整个也克蒙古兀鲁思的丁口数。
要真正将之纳入到蒙古军这座战争机器里,使军队发挥出该有的作用,需要反复的打乱、分散、重编的过程。
比如最早被派遣到草原的伯牙吾部首领土土哈战死以后,继承他地位的不是掌握实力的长子,而是第七个儿子岳里帖木尔。岳里帖木尓又很快被调离伯牙吾人的千户,转而成了新组建的右翼钦察骑兵千户。
饶是如此,其间仍然经历了许多波折。莫说这些异族降人了,就连随军西征、立下赫赫战功的术赤,都有被异族挟裹的迹象、他试图稳固自身对钦察草原的掌控,而隐约对抗大汗,几乎导致父子反目,而蒙古大军在豁兰八失耽搁了小半年时间。
好在成吉思汗的儿子里,性格别扭的只有术赤一个。在术赤以外的几个,全都是靠谱的。
察合台行事果断,窝阔台善于拉拢,而拖雷拥有大量从汉地收拢的班底,格外显得精明强干。在他们的协助下,成吉思汗最终重组了军队,并且在漫长的行军过程中,实现了彻彻底底的整顿。
最近半年以来,成吉思汗对诸多异族的掌控越来越严密,对行军的指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按照原本的估计,大军从豁兰八失到和林,怎也要用去大半年的时间。但因为指挥越来越顺畅,军队的行动速度比预期快了一倍,提前到今年秋天抵达,免去了越冬之苦。
此时此刻,从西域调集的大军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不断涌入和林附近的草原。最先到达的是康里人、伯牙吾人和钦察人;后面还有花剌子模的本族之人,被蒙古人称为萨拉特人的,他们数量庞大,披着简陋的皮甲,步行了一年多才抵达目的地。
萨拉特人之后,还有各种各样的异族。有戴着萨珊风格头盔,披着长袖锁子甲的山民;有用兽角和蹄子劈开制成胸甲,手持标杆引导同伴的高原游牧骑手;有浑身罩着袍子,用兜帽遮住面庞和身上武器甲胄的木剌夷刺客,等等等等。
他们带着自家的牧群或者背负着提前准备好的粮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长途行军以后,在草原上分散开来,按照成吉思汗的吩咐,在不同蒙古千户的属地之内落脚,然后建立营盘。
不同的部落和不同民族的军队之间,彼此不接近,也没有来往,不存在统属关系。他们在行军时,只对临时派驻的怯薛负责;每个部落的首领或者有号召力的勇士,则享有直接得到成吉思汗召见的权利,就像是每一个马群里最壮的一匹公马必然配备最好的鞍鞯一样。
过去数月里,成吉思汗每天都在赶路,路上还得忙着指示不同部落的首领,向他们发出各种各样的命令。直到这时候他才召见老朋友们,是因为新的部下们全安顿妥当了,
最早抵达草原的部落,已经在分配给他们的草场上屯驻了两个多月之久,最晚到达的一批昨天才落脚。他们都被反复地命令过了,耐心等待,等着成吉思汗颁布命令,去征服那个草原商路上无数珍奇财宝的来源之地。
这么大规模的调动,和蒙古人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