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佛堂,我这就让人收拾出来。”王夫人笃信佛法,她住的上房又如何没有佛堂呢,听了妙玉的话,她连连点头,只想着抓住任何一个将宝玉救回的机会。
正当彩霞准备去收拾的时候,却突然听到隐隐的木鱼声伴着念佛号的声音传来。
满屋子的人无不惊疑。
荣国府是占据了一整条街的大宅院,王夫人的上房与街道隔了不少院子,外头再如何喧嚣,动静也不该传到内院。
贾母惊疑不定,贾政怒喝一声:“什么人在此装神弄鬼。”
门外却突然传来一声叹息:“何必如此麻烦,你家这事,我却能解。”
只见玳瑁门帘再次掀开,走进来一僧一道,僧人破衲芒鞋,满头是疮,道人一瘸一拐,拖泥带水,瞧着便像路边的野僧妖道。
妙玉本杏爱洁,她原本站在贾母身旁,见着这一僧一道的模样,嫌恶地皱起眉头,连连退了几步,不愿沾染这僧道半分。
而黛玉,见着这僧道之时,她便想起林如海曾经与她说过的幼年之事,只觉两人的形容格外熟悉,说不得她能当五阿哥福晋,都与这癞头和尚的谶语脱不开关系。
但这并未让黛玉心生亲切,她反而更加提防起来,这种诡域伎俩终非正道,也不知这两人所图为何。
黛玉沉默着,察着这两人打什么主意。
荣国府众人谁也不敢轻忽这两人,能够悄无声息地摸进荣国府上房,还不被发现,这两人必然有些神通。
贾政收起怒意,忍住心中的焦急,勉强笑着迎上去:“不知是高人过来,有失远迎,若有灵药能解家中之人中邪,政感激不尽。”
那癞头和尚却指着他笑道:“这就叫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你家本就有稀世奇珍,如何还找我们要辟邪的之物?”
贾政思忖着,若说奇珍,也只有宝玉生来便带着的玉了,遂命人取来,袭人忙小心地用帕子包着,双手捧着递到僧人面前。
那僧人拿着这玉,摩挲片刻,嘴中不知诵了些什么,随后便递给了贾政:“这宝玉早先被声色所迷,现已经通灵,悬挂于卧室上槛即可。”
说完,这一僧一道也不吃茶,更不要谢礼,飘然而去,等贾政追出去,早已不见了人影。
“快,将这玉挂上去。”王夫人本就信佛,听了僧人之语,更是深信不疑,连忙让人将玉挂上,将儿子与侄女治好。
“这样就好了?”贾母望着已经挂在上槛上的玉,疑心不已。
“这样就好了?”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胤祉望着呼吸已经恢复了平稳的康熙,眼中充满血丝地向太医追问。
第119章 回京(第一更)
是的,久病的康熙,确实在吃了从京中送来的药后清醒过来,虽说精神还不大好,但潮热已经退去,脸上的青灰之色也失了踪影,太医一把脉,安心地舒了口气,旁的不论,起码他的项上人头是保住了。
尽管前线战事繁忙,康熙并不能彻底歇着,但各种人参鹿茸的养着,精神也在一日日的便好。
但噶尔丹也是草原上的雄主,自从大阿哥中计让他跑了后,大清与准噶尔一直在小规模的交战,谁也奈何不了谁,一晃两个月过去,草原上新长出来的绿色牧草复又枯黄,冬日将至。
莫说大清军队的补给是否充足,随着康熙出征的蒙古人,也需要逐着水草丰美之处过冬,军中的人心开始散了。
康熙忖度着形式,终究还是下了撤兵回京的旨意。
当然,准噶尔那边,在与大清相持了三个月之后,也不愿意再对峙下去,见了清兵有退兵的意向,也不再反击,双方警惕着,试探着,最终双方安静地各自离开。
康熙下撤兵命令时,已经是十月了,树上的叶子已经掉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偶尔剩了一两片干枯发黄的叶子,被冬日的冷风一吹,犹如枯萎的蝴蝶,扑棱着翅膀飞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