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就是气不过……”
“嫂子这样想。”夏明月道,“这马氏为何会生气恼怒,还要在背后想着法儿的说些我的坏话呢?”
“这……”吕氏一怔,“自然是因为启言在军中升职得势,弟妹这生意做的好,又被人喜爱,她心生嫉妒……”
话还没有说完,吕氏住了口,在看到夏明月此时笑的十分狡黠时,猛地拍了一把大腿,“是了,气不过的,该是这马氏才对!”
“是呢。”夏明月连连点头,“她心里又恼又恨,只恨不得要将我撕个稀巴烂,偏生启言和我样样都强过她家,活脱脱是恨得牙根痒痒,却又干不掉我,晚上怕是都要气得睡不着觉呢。”
所以,该生气的不是她们。
她们应该高兴才对。
因为那些讨厌的人气急败坏而高兴。
“是这么回事。”吕氏连连点头,“瞧我这脑子,一时竟是没有转过这个弯儿来。”
险些上了那马氏的当!
那贱蹄子这般地找茬寻事,不就是为了惹毛她们吗?
偏不遂了她的愿!
对待马氏这里完全是可以采取无视的态度,而对于冯氏这里,夏明月盘算着得空要不要上门一趟。
第125章
蒸饺
冯氏的丈夫去的早,守寡多年,膝下没有儿女。
她不曾再改嫁,而是跟着婆家的哥嫂一并生活,自哥嫂去世之后,拉扯着两个侄儿,直到二人成家。
两个侄儿各自有了妻子儿女,冯氏不想在跟前碍眼,干脆将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置办了一个小宅院,自己一人独居。
唯有侄媳妇坐月子或是看孩子腾不出手时,过去帮衬一二。
冯氏这长辈做的地道,底下的侄子和侄媳妇对其也十分孝敬,时不时便来照看一番,送些吃喝之物。
而冯氏自己亦是有刺绣的好手艺,这个年岁也不歇着,绣帕子,绣炕屏,绣荷包,做绣花鞋……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
赚得的钱,除了自己日常花销,逢年过节的给底下侄孙辈一些压岁钱,其余的,大多用来惜老怜贫。
可以说,附近许多境地困难的人家,皆是或多或少地都受过冯氏的恩惠。
虽然这恩惠只是简单的一碗粥,一个二和面馒头,或者一件穿旧的衣裳,但对于那些已经面临饥寒交迫的人家来说,这是极大的恩情。
更是照亮前行之路的光芒。
因此,冯氏在附近威望颇高,许多人对其颇为尊重,对她说的话也都会听。
谁家夫妻两口子闹别扭了,谁家婆媳之间吵架了,谁家父子之间打架了,诸如此类的事情,皆会习惯性地请了冯氏前去劝和一番。
这次怒斥马氏阴谋言论,也得亏是出自冯氏的口,众人才能如此认同,免去许多的麻烦。
夏明月对冯氏心中尊重,也有感激,觉得于情于理,都该上门看望一番。
而上门去的话,总是不好空着手的。
思来想去的,夏明月决定做些蒸饺。
沙县小吃的蒸饺。
沙县小吃在现代社会时十分出名,遍布华国各地,甚至连国外也都有许多店铺,而其历史亦是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
沙县小吃以蒸、煮、炸、烤、腌等各类制作方法,既继承了黄河流域饮食文化传统,又兼具了闽南一带独特的饮食基因和客家饮食文化,其制作的美食更是多样,涵盖米类、面点类、豆类等多个类别。
先前夏明月做的筋道可口的手打鱼丸,以及一口爆汁的包心鱼丸,也皆是属于沙县小吃的一种。
而夏明月今日要做的蒸饺,亦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所熟悉的沙县小吃之一。
沙县蒸饺以其面皮筋道且薄而透明,馅料咸香可口不油腻,形状似柳叶而闻名。
要想做到这三个特点,首先在和面时便得十分注意。
和面时用的不是普通面粉,而是用澄粉(小麦淀粉)、糯米粉、木薯淀粉、土豆淀粉混合均匀后,以开水来烫面,待搅拌均匀后,再混上小麦面粉和些许花生油,揉成柔软光滑的面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