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禁止他传播这套理论,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眼下他也没打算传。
一个大一统的大明,更有利于他施行变革计划。
真把大明搞乱了,那才是彻底完蛋。
况且皇权和大同世界必然冲突吗?
如果真能实现‘代天行道’理论,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这次最大的收获,不是朱元璋没惩罚他,而是朱雄英接受了这一套理论。
老朱就是过去的残党,朱雄英才代表着未来。
一点一点影响他,等他登基之后,很多激进的政策才更容易施行。
-----------------
另一边,大明使节团乘坐的舰队,历经二十余天行程,终于到达了高丽。
路上还遇到了北元舰队的阻拦。
大明舰队没有缠斗,直接掉头驶入深海,利用新式战船的性能,借助风浪轻松击溃了北元舰队。
这一仗,让原本担忧不已的使节团士气大振。
使节团进入高丽,不出意外遭到了高丽王的冷遇。
直到数日后,他才在群臣的抗议下,接见了大明的使者。
但也仅此而已,在接下诏书之后,就再次消失了。
大明使节自然非常愤怒,若非有皇命在身,早就甩袖而去了。
不过,高丽王虽然不待见大明使节,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却早就翘首以盼了。
他们知道得到消息,大明天子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使节团,其中有数百名饱学之士。
目的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
这是啥?这是对高丽华夏身份的认可啊。
读书人和文官群体,早就激动的不行了。
在使节团到达的当天,就有数十名读书人和文官前来拜访。
之后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从高丽全国各地汇聚而来。
大明使节团是带着任务来的,虽然心中很鄙夷,面上却表现的有礼有节。
只是交流过后才发现,高丽的读书人也并非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很多见解,都非常的独到。
如此,大家才渐渐端正了态度,拿出了真本事。
而高丽的读书人感受就更深了,果然不愧是华夏主脉,随便来一个人,学问都如此精深。
对大明更加的倾慕,也更加坚定了一心侍奉大明之心。
然后不出意外,带路党出现了。
各种机密消息,通过这些人的口告诉了使节团成员。
比如,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的使节,比大明使节提前一步到达,对高丽进行了威慑。
高丽王就是受到他的威慑,才如此冷遇大明使节团的。
这些消息,都被汇总记录在册,然后传回国内。
就连记录这些情报的人,都不知道大明会用这些信息做什么。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交流。
私下,大明的探子开始释放各种谣言。
第207章 阳谋
大明使节团上千号人,自然不能全都去高丽京畿开京。
只有朝廷任命的使节,带领百余人团队前去开京,大部分都停留在了碧澜渡。
此地乃高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商业港口的特点,人口密集鱼龙混杂,各种消息传播的也非常快。
但这恰恰如了大明使节团的意。
他们来的目的是啥?
宣扬儒家思想,宣示大明宗主国地位。
自然是人越多,消息传递越快的地方,就越方便。
而且,以高丽的政体,并非所有的读书人和官僚,都能随意进京。
反而是碧澜渡这种开放性的港口,更加的方便。
大明使节团的正使,带着一群精英去开京搞宣传。
剩下的人就在碧澜渡搞宣传。
高丽国内的读书人和官僚,听闻大明一次性来了千余人,其中数百人都是儒生。
有多兴奋可想而知,纷纷跑过来交流学问。
短短十余日的功夫,这里就聚集了两三千人,并且还有更多人正源源不断的往这边赶。
双方的交流自然是一团和气融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方孝孺也留在了碧澜渡,不过他对交流学问没兴趣,更多时间用来观察高丽民间情况。
不过可惜,由于害怕北元截杀使节团成员,不允许私下走动,他也看不到太多东西。
只能回头和高丽读书人交流起学问。
他发现高丽读书人,对程朱理学确实有独到理解,但不多。
干脆就一门心思的宣扬起《华夏简史》,碰到一个人就大谈华夏文明,谈主脉支脉理论。
结果竟然让他拥有了一大帮拥趸。
很多倾慕中原的高丽人,自发的团结在他周围,和他一起宣扬华夏文明理论。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