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57节(1 / 2)

掌握周报的人说了算。

一个简单的排版顺序,就能影响很多东西。

解缙既然加入了陈景恪和方孝孺的圈子,自然要为他们的学说考虑。

关键,解缙表面上是正统的儒家读书人,他本人既不迷信理学,也不信奉唯物学。

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能在表面上堵住所有人的嘴。

而且他的学问也是无可挑剔的,在读书人圈子里,名声比当年的方孝孺还要大的多。

不过……

朱标说道:“邸报的篇幅可不小,一周时间来不及刻板吧?”

当然,也可以让很多工匠一起雕刻,那样就会增加成本。

总之就是,以现在的印刷技术,这份周报的成本会非常高。

成本高,就影响推广。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陛下放心,我准备用活字印刷。”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活字印刷?好像印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太好吧?”

陈景恪解释道:“报刊这东西,成本比品质更重要……”

“不过这是朝廷主办的,品质太差丢的是朝廷的面子,自然不能这么做,我准备搞一套铜活字。”

“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可以使用数十年,属于一劳永逸。”

“而且还能用来刊印邸报、书籍等,成本均摊并不贵。”

朱标说道:“铜活字以前朝廷也试过,最后因为不着墨失败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陈景恪颔首道:“用油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陛下给调拨一些铜过来。”

朱标颔首道:“好,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做吧。”

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遇到什么困难,就找太子解决。”

朱雄英:“……”

事实上,铅活字成本更低。

然而铅这个东西,接触多了太伤身体。

前世网上都说摸多了不长个什么的。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含铅制品对身体的危害性。

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这一点还让工匠制作铅模,这事儿陈景恪做不出来。

而且铜活字确实比铅活字好用。

前世从明朝中晚期就开始在民间出现,清朝达到巅峰。

康熙时期曾经制作了一套铜活字,拥有数十万枚字签。

可惜这套铜活字就印刷了一次康熙字典,就被藏了起来。

至于原因,大家懂的都懂。

后来这套铜活字被府库的官吏偷的七七八八,再后来就被融了制作成铜钱了。

陈景恪准备也弄一套,平时用来印刷报纸、邸报什么的。

还可以用来印刷各种书籍,将书的价格进一步压低。

等将来《建章大典》编写完成,正好用这套铜活字印刷个几千套。

免得和《永乐大典》似的,因为只有两套,最后给弄的残缺不全了。

第361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朱雄英表面不情不愿,其实心里很高兴。

周报意味着舆论权,有多么的重要可想而知。

皇帝想都没想就交给他办理,足见对他的信任。

而他也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人传达自己的意思。

他已经做好准备,取个化名每周在上面写一篇文章,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天长日久,必然会有很多人受到影响。

等将来这些人进入朝堂,都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景恪:“诶,你觉得是否可行?”

陈景恪考虑了一下,认真的道:“可行是可行,但周报的选稿标准会很严格,你有那水平吗?”

朱雄英:“……”

好好好,都针对我是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将来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两人说笑了一阵,就开始讨论正事。

先确定了这份周报放在哪个部门下面。

本来朱雄英是准备将其放在礼部名下,也算专业对口。

“听说解缙在辽东干的还不错,这次算是升迁,正好升一级放到礼部去。”

陈景恪却并不同意:“礼部掌握科举,再让他们掌握了口舌,影响力过大了。”

“不如交给翰林院,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弥补。”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历史上的翰林院是养望之地,是阁部摇篮。

经过陈景恪的变革之后,翰林院就成了纯粹的修文馆。

平日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各类古籍,编修史书。

在某种程度上,去翰林院反而有点发配的意思。

但别看它地位尴尬,还不是谁都能进的。

能被‘发配’过去的,基本都是饱学之士,没点水平的进去会被集体排挤。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