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79节(2 / 2)

抬起头,说道:“这次真快了。”

“之前慢是因为内部结构还不确定,几个月前把这一块攻克,速度就快起来了。”

陈景恪伸头看了看结构图……嗯,很好,完全看不懂。

“那就好,朝中一直有人对钟楼不满,早点建好也省的他们再弹劾你。”

邬秉让拱拱手道:“还要多谢陈伴读,若没有你的支持,这钟楼修不起来。”

然后他唏嘘的道:“我老了,也没什么追求了,余生最大的希望就是将钟楼修好。”

“这样就算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那可不,高二十八丈的钟楼,必然名垂史册。

放在某游戏里,妥妥的奇观建筑,加好多属性。

一个人一辈子能主持修建这样一座建筑,确实也值了。

本来邬秉让的计划,是仿造宋朝的水运天象仪。

和陈景恪一起研究钟表,学到了更多的物理知识,决定对原本的水运天象仪进行改良。

在陈景恪的提议下,准备加高一层,弄个钟表用来计时。

如此,这座建筑的高度就达到了六丈。

邬秉让还有些忐忑,害怕被驳回。

当陈景恪得知这个高度之后,就给出了四个字的评价:小家子气。

然后他找到老朱和朱标,提议把这座钟楼建成大明标志性建筑。

理由很简单,奇观能加民心。

老朱和朱标虽然觉得没必要,但见他如此热衷,也就同意了。

最后商量下来,确定高度为二十八丈。

得知这个高度,邬秉让差点就疯了。

不是高兴的,而是愁的。

这么高的建筑,怎么建啊?

但上面的命令下了,他们也只能执行。

本来邬秉让他们想用钢筋混凝土的,这是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了。

然而陈景恪却知道,以现在的水泥标号,建超高建筑就是拿人命开玩笑。

关键是,水泥混凝土有保质期,他想建造的是一座半永久奇观,能传承几百上千年那种。

所以最终选用了花岗岩和钢铁结构。

这也是为何修了两年多,还没有建成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座钟楼,陈景恪和邬秉让没少被人弹劾。

只是陈景恪一力坚持。

老朱和朱标还是第一次见他对某样东西,流露出特别喜好,就选择了支持。

陈景恪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满足造奇观的恶趣味。

有一说一,奇观确实能有效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

而且钟楼还能加深百姓的时间观念。

在未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现在大明的国力,造一座钟楼是没有问题的。

也谈不上什么劳民伤财。

当然了,他真正的目的,是开启超高建筑时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