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o5节(1 / 2)

比如招牌上的字,不论能不能写的出来,起码都能认得出来。

最开始他还以为,这些人是习惯了周围环境,所以知道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字。

后来将其中一些字拆开,单独拿给人看,大多竟然也都认识。

这就说明,他们是真认识。

而且这里的人,几乎都能熟练的应用加减法,很多还能用乘除。

要知道,在乡下很多大地主家里,都找不到几个识字的人。

很多地主家的管家,也就能写几个常用字,懂得简单的加减法乘除而已。

这种种表现不仅让他疑惑。

怎么做到的?

他就去打听,很快就有了答案。

书院开办的有初识学堂,教镇上的人读书识字。

初识就是字面意思,教人学习一些基础知识。

这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陈景恪竟然这么做?

这让他有些不敢相信事情的真假。

于是亲自去初识学堂,进行实地考察。

所谓初识学堂,其实就是一棵大桑树下搭了一个大木棚。

没有课桌,也没有笔墨纸砚。

教的人就站在一块黑板前,用白色粉笔写字。

老师是几个半大的孩子——都是三所书院的学生。

学习的人就席地而坐,手里拿着木棍在地面上写写画画。

学生也不是固定的。

谁都可以过来学,没有收费,没有人会过问,更没有人来阻止。

新来的人自己找地方,不要打扰别人。

有的人学会了,或者有事要走,就自己从一边离开。

可谓是来去自由。

他们中间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孩童,还有妇人。

有衣着整齐,一看就是体面人,也有衣衫破旧的苦工。

但不论是什么身份,此时此刻都围坐在一起学习,是那么的和谐。

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先讲一个简单的古人小故事。

然后从故事里提炼出几个简单的常用字,教大家认识书写。

算学方面,则是简单的加减乘除。

几个孩子一遍又一遍的教,下面听讲的人一遍又一遍的学。

看着这一幕,曹端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韩愈的一句话: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不正是先贤之言的真实写照吗。

然后就想起《大同世界》里的一篇文章:

知行合一。

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陈景恪不只是提出了自己的道,还在践行道。

这才是孔子口中真正的仁者啊。

真应该早点来向他请教。

就在这时,他发现有几个年轻人,正如他一般站在不远处,观察这边的情况。

心中一动,就走上前去道:“在下渑池曹端有礼了,敢问诸位可是来洛下书院求学的?”

曹端?

几人都不禁有些惊讶,这个名字他们可是如雷贯耳。

毕竟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没少被师长拿来做比较。

可他不是理学门徒吗?怎么会来这里?

心中这么想,表面却不敢怠慢,纷纷还礼:

“在下建安杨荣……”

“在下石首杨溥……”

“在下兖州韩克忠……”

-----------------

送走学生回到办公室,陈景恪正准备了解一下书院的近况,却见程一民拿着一沓纸递过来:

“既然都要见曹端了,何不多见几个人。”

“向书院投递行卷者甚多,这些是我从中挑选出来杰出者,总共一十三份。”

“我觉得都是可造之材,你不妨都见见。”

行卷,是古代读书人求职用的东西,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写下来,送给达官显贵以求获得赏识。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拜师、求学之类的场合。

陈景恪:“……”

行吧,还要指着这老头干活呢,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于是就说道:“这些人都在镇上?”

程一民说道:“应当都在镇上……能找到几个就先见几个吧,剩下的以后再见也不迟。”

陈景恪:“行,你让他们都过来吧……我先看看他们的文章,免得到时候出丑。”

之后他拿起文章翻看起来。

杨荣?杨溥?

这俩人陈景恪岂能不知道,正是永乐朝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二。

之前见到杨士奇的时候,他就在好奇剩下的二杨啥时候出来。

还担心过,这俩人别被蝴蝶的小翅膀给扇没了。

现在看来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