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小子认识啊,不就是青山村的傻小子韩小文吗?
王婶知道他家穷,便好心地劝道:“我们这里有杂合面馒头,一文钱两个,你买这个吧。”
可惜韩子文不领情:“不要馒头,你给我来十八个包子,要白面纯肉不加菜的。”
王叔惊了一跳,提醒他:“白面纯肉的可是五文一个,你要十八个,得花不少钱。”
“没错,你给我来十八个,九十文钱对吧?”
韩子文数了九十个铜钱递给王叔。
王叔傻愣愣地接过去,看了眼旁边的王婶,两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小子不是脑子不好使吗??算账这么快?
这是变聪明了吗?他又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不过这会儿不是吃饭时间,买包子的人不多,韩子文一次照顾他们,就买十八个包子,他们还是很欢迎,也顾不上多想,赶快捡包子。
王婶捡了十八个包子,又捡了两个馒头,对韩子文道:“我们的馒头也很香的,你尝尝看。”
她总觉得这小文是不是脑子又出问题了,怎么会舍得花九十文买这么多包子。
这买肉都能买一堆了。
王叔比较实际,已经在拉以后的生意了:“小文,我们的包子香得很,以后你到镇上来,再来买啊。”
“行,王叔,没问题。”
韩子文接过一大包包子,拿在手上就往村里赶,他得抓紧时间了。
第21章
青河镇镇外有牛车,到青山村是两文钱一个人。
韩子文现在虽然不缺钱,却并不打算坐。
实在是牛车太慢了,山路又颠簸,和一堆人挤在上面纯属受罪。
他决定仍然甩开大长腿,跑步回村。
等上了山路,看看附近没人,他把一大包包子放进空间里,甩手甩脚地跑起来。
现在归心似箭,他跑得比早上还要快。不到半个小时青山村便遥遥在望。
青山村地理环境不错,村前有一条清水河,村后是大青山。
依山傍水,按道理是风水很好的一个村子,选这个地方建村的人很有点儿见识,可惜却一直很穷困。
村里的人不太会种地,土地肥力越来越薄,收成越来越少。
要是风调雨顺,年景还稍微好点儿,遇到水灾旱灾虫害之类的自然灾害,就会过不下去。
也好在还有大青山依靠,实在过不下去,还能把主意打到山里面,还算勉勉强强地吊住命。
沿着村道往里走,两旁都是一座接一座的土坯房,因为年头都久了,看着破败不堪。
小郎中顾云朗家在村头,当初买的是现成的房屋,接手后经过一番修整,看着成色很新,在村里很显眼。
也就村长家能和他家相比。
韩家是最早落户青山村的一批住户,祖屋建在村中心,韩子文回家要经过他家大门。
这个时候,韩老太说不定在家门口和人聊天,遇上她说不定又想顺点儿东西走。
虽然他并不怕韩老太,但是他现在着急回家,不想多做纠缠。
进了村,韩子文往韩家望了眼,看到大门敞开,门口没人,而村中心的百年老槐树下,却传来了她的声音。
原来韩老太端了根板凳,正坐在树下,和几个老太婆大声聊天儿。
韩子文现在耳聪目明,虽隔得远,却把他们的聊天内容听得清清楚楚。
无外乎就是韩老太在夸他们家韩大柱。
“昨天夫子又夸我们大柱了,说他文章写得好,是他们学堂里面最有出息的,明年春天下场,肯定能考个秀才回来。”
旁边的老太婆们羡慕得很,不断奉承她。
“你以后就要当老封君了,当官夫人了。”
“哎呀,那是享不完的福啊,少不了丫头小子伺候你。”
韩老太很得意地打着哈哈:”哈哈,当然哦,我们大柱最孝顺我,当了官一准会把我接去侍奉的,所以说啊,生孩子,就得生像我们大柱这么聪明孝顺的,这辈子都有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