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室服务的人群,提供武装 力量和管理、差役等。
早商王朝应当已经使用文字和文书。郑州商城范围内曾发现少数 几件残破的刻字骨片,其中一片牛肋骨上有若干个字符,被释读为:
又,毛土羊,乙丑贞,比(及)孚,七月3
它的行文风格和殷墟甲骨卜辞很相似,但这几片卜骨的原物和地层信 息已经缺失,无法判断更精确的时代。据推测,属于商代早期上比 殷墟早一百年以上。这说明,早商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而且还出现 了在卜骨上刻占辞的做法。
青铜扩张潮
早商阶段,商朝的扩张极为迅猛。就连上千里外的长江边(今 武汉市郊黄陂区),都出现了一座繁荣的城堡盘龙城;而在中原地区, 商人城邑更是星星点点。
先商族的贸易游商生涯,使他们比其他族群更了解各地的交通地 理和物产民俗,不仅如此,新王朝的成员来自周边各文化圈,对于扩 张疆域也有很大帮助。而且,商王家族擅长用生意人的思维来管理新 王朝,扩张目标主要指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盐矿和铜锡矿产地。 对商朝的远程扩张来说,贸易是和征战同样重要的手段。
商人很重视夏朝的青铜冶铸技术,偃师和郑州商城初建时,还没 来得及建城墙,就从二里头古城移植了铸铜作坊。郑州商城的铸铜业 尤其发达,当城南的铸铜场不敷使用时,又在城北的紫荆山新建了一 座冶铸场。这些冶铸场沿袭了二里头的遗风,在铸铜工作区地面下均 埋有人牲。
青铜技术曾长期被圈禁在二里头,而商人则更现实,各商人部族 均掌握了冶铸铜技术,而且不仅是在偃师和郑州两座核心商城,每一 支向远方征伐的商人队伍也都有铸铜技师。他们携带着铸造铜镁、铜 戈的石范,一旦发现小规模铜矿,便可以就地生产兵器。在早商阶段, 铜兵器的生产数量急剧上升,出土地点遍布中原各省,甚至蔓延到长 江流域,促使一些南方土著族群也借机学会了铸铜。可以说,是商朝 人真正普及了青铜冶铸技术。
王朝扩张的基础是人口数量,而这需要农业的支撑。在这方面, 商朝也超越了夏朝。熟悉商贸和水牛养殖的商族人一旦经营农业,就 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夏朝-二里头古城主要依赖水稻,这是夏人改造 洛阳盆地沼泽的成果;而商人兴起于黄淮湿地平原,对水稻不会陌生, 但他们的农业更为均衡。对郑州商城粮食浮选的一篇统计论文显示, 样本中,粟、水稻和小麦各有1576粒、191粒和91粒,统计者的结 论是:“至少在商代早期,粟仍是郑州地区古代先民种植的最重要的 农作物种类。” 5
小麦颗粒的千粒重接近稻米,把各种粮食籽粒折算成重量,粟米 只比水稻略多,小麦则占到了 183,也很可观。
表五:郑州商城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
粟
水稻
小麦
黍
合计
粒数
1576
191
91
44
1902
千粒重(克)
2
16
16
7
粒数占比
8286
10
478
23
折合克数
3152
3056
1456
0308
7972
重量占比
405
383
183
39
如上表所示,和二里头时代相比,水稻的比例下降得很明显,旱 作的粟和黍则明显回升。小麦更特殊一点,虽然属于旱作庄稼,但在 春末灌浆季节需要的水量大,而华北春末时节少雨,要在华北地区大 面积种植小麦,需要更成熟的灌溉知识和设施。因此,小麦应当是水 稻种植的衍生产品。此外,这个阶段的气候湿热程度可能比二里头时 期有所下降,也可能导致水稻数量减少。
郑州商城的粮食样本显示,商人已熟练掌握了各种主要作物的种 植技术,而其意义不仅是人口增殖,也便于商人向各地殖民扩张,因 为他们拥有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粮种和技术。
晋南的殖民城垒
早商王朝的扩张轨迹,在山西南部表现得最明显。
从偃师商城向西北,逐渐进入丘陵山地,200公里后渡过黄河, 便是山西省垣曲县的古城镇。黄土台地上有一座夯土小城,控扼黄河 渡口,是沟通豫西和晋南的要塞,考古学者称其为“垣曲商城”。
从垣曲古城继续向西北,翻越中条山脉,进入开阔的运城盆地, 又出现了一座夯土小城,这便是夏县东下冯商城。垣曲和东下冯商城 都不大,城墙边长三四百米,城池面积约01平方公里,建造时间也 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