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翦商(出书版) 第32节(3 / 4)

),也记载了这次 南征:“王赐小臣除夔贝,唯王来征人方。唯王十祀又五,彤日。”文 王随行南征的,很可能就是这一次。

有些贵族记功的铜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信息。“作册般赢”铭文曰: “王宜人方无秋,咸。王赏作册般贝,用作父己尊。来册。”意思是说, 一位叫“无敌”的夷人首领成了商朝俘虏,被纣王“宜”和“咸”。“宜”, 甲骨文字形像案板上放着切碎的肉,即剁成肉酱;咸”,甲骨文字 形像钺和一张嘴,表示剁肉吃。看来,这位“无孜”和“梅伯”的下 场一样,被剁成肉酱吃掉了。

开拓东南的史族

纣王发动对东南地区的战争,可能也受气候变迁的影响。

自盘庚迁殷以来,殷都已先后经历九位商王,二百余年,一直处 在繁荣中,面积也在不停地膨胀。殷墟被考古学者分为四期,每一期 的商人墓葬数量都会比之前一期增加一倍左右,这意味着相比盘庚-武丁时期,纣王时期的殷都人口已增长倍。

但这二百余年间,气候变冷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商族人传统 的家畜是水牛二偏爱豢养的野兽是大象,且殷都气候本来就很适合 这两种动物。甲骨卜辞有载,武丁王经常在殷都郊外捕猎野象。不 过到殷墟晚期,卜辞中有关鬼(野生水牛)和大象的记载就很少了, 亚热带野生动物正逐渐向黄河以南迁徙,家养的水牛也越来越难以 存活。故而,纣王向东南方开疆拓土可能也有把王朝统治重心向南 迁移的考虑。

纣王十年和十五年的南征虽然比较成功,但并未立即迁都。可 能是黄河以南的欠开发程度让他有所顾虑。倘若迁都,商人需要在 草野茂林中重新开辟田园,工作量远远超出当年的盘庚王;而且, 现在的殷都居民要比盘庚王时期多很多倍,也比那时更安于舒适的 生活。

虽然近期内无法迁都,纣王仍有必要加强对夷人地区的控制, 办法仍是派出商人部族建立新的据点和侯国。在这一轮“征服东南” 的运动中,殷都东南300多公里外建立了一个商人新据点——滕州 前掌大。

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很多铜礼器,上面都刻有“史”字族徽。在甲 骨文中,“史”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字,写作弋,造型是手拿着一支笔, 上面是一张嘴,象征用笔把口头指令记录下来。“史”最初应该是商 王的贴身书记官,负责笔录王的命令并下发,后来,当边地发生战

事而商王又不能亲自前去指挥时,通常会指派一 名大贵族到前线,拥有王的授权,可以用书面命 令调集各部族武装,这叫“立史”,即为紧急军 务而设立前线指挥部。在甲骨卜辞中,就有“立 史于南”和“立史于北”的记载。(《合集》5504、 5505 )

前掌大史鼎铭文拓 片,《集成》1081

这次纣王派往前掌大的是一个实力雄厚、战 斗力很强的商人部族,他们的族长有“史”的职权,可以统筹东南夷 人地区,也就是整个鲁南、苏北和皖北地区的各商人城邑。他们在前 掌大定居下来后,就把“史”作为了自己的族徽。

史氏前掌大遗址,属于淮河流域,位于今山东省南部的滕州市。 该遗址目前发现的建筑遗存很少,主要是一百多座墓葬:

一,有两座中字形双墓道大墓和一座单墓道甲字形墓,可称得上 方国之君的级别,甚至关中老牛坡的崇国都没有这种排场。

二,殉人并不算多,上述三座大墓分别殉六人、五人和三人,此 外,殉二人的有两座,殉一人的有四座。和崇国相比,这里的人殉可 谓比较克制。

三,规模较大的墓葬大都已被盗,且破坏严重。有些中小型墓则 保存较好,不仅棺椁设施齐备,而且有很多带族徽的青铜礼器。这说 明他们有自己的铸造工场,技术高超,铜料来源丰富。

四,有五座车马坑以及四座单独的殉马坑。

五,马坑旁边有十座小墓,发掘报告推测,这些小墓有“殉人的 性质”,但没有详细介绍。1°其中四座随葬45件青铜头盔(胄),保 存很好,做工精良,一般在额头部位铸出牛头或虎头等兽面造型,有 的还留有皮质的护腮痕迹。随葬最主要的兵器是铜戈、铜矛和铜镶, 其中,戈71件,矛25件。

六,和很多商族墓地一样,前掌大的墓主中也有相当比例的女性, 且随葬有兵器和酒器,说明她们经常喝酒,也参与战斗:17的墓主 是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随葬有铜爵和铜毓,以及铜戈二件;49 的墓主是一名年龄在二十五岁到三十岁间的女性,随葬有铜觎、铜瞿 和铜爵,以及铜戈二件和玉戈一件,其中一件铜戈长达33厘米多, 是这片墓地发现的铜戈中最大的;108的墓主是一名年龄在三十岁 到三十五岁间的女性,随葬有铜爵和铜辄,以及铜戈二件,还有多件 较小的作为饰物的玉兵器。

七,18比较特殊,规模不大,也没有殉人,但除了整套的铜 礼器和兵器(包括戈六件)夕卜,还随葬了一辆完整的战车(没有马)。 此外,一件铜孟上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