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26节(2 / 6)

。而经过敏惠恭和元妃的薨逝之后,太宗身体也受到相当的影响,最终在崇德八年崩逝。5

敏惠恭和元妃的谥号在汉文和满文上有相当的差异。在当时的满文档案中,“敏惠恭和元妃”被写为“rn fulehun hiwaliyasun gungnecuke aba fuj”6,意为“聪明恩惠和谐恭敬大福晋”,既不是“妃”,亦没有“元”。7对

————————

1康熙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7,崇德六年九月庚寅条,转引自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第578页。

2康熙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7,崇德六年九月丙申条,转引自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第578、579页。

3此为追谥册文内句,意为;“自朕与汝相逢,即将汝深爱。”参见顺治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巳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此为追谥祭文内句,意为:“自朕与汝相逢,即将汝格外厚爱。”参见顺治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巳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谨按,太宗末生之子女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和皇十四女恪纯和硕公主均生于崇德六年,前者生于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后者生于十二月初七日丑时,可知太宗在敏惠恭和元妃去世之后便未再与后妃生育子女。由此亦可见敏惠恭和元妃的薨逝带给太宗的打击之大。

6顺治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已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7谨按,在乾隆朝重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时,才将敏惠恭和元妃的满文从“fuj”改为“fei”。参见乾隆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巳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于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目前有三种推论:第一种推论认为,这显示太宗对敏惠恭和元妃的非常待遇之下,制度方面遇到的壁垒——毕竟“元妃”在称呼上多专指原娶之嫡室福晋,满文应写为“ne”即“元娶”,而这既与事实显然相违亦与制度不符。所以在汉文上给予这个名号,而在满文上未予承认。第二种推论认为,汉语的“元”除“原本”之意外,还有“大”之意,“元妃”可能是对“aba fuj”即“大福晋”的直接翻译。第三种推论认为,汉语的“元”除“原本”“大”之意外,还有“第一”之意。虽然后世史料很少提及,但是以当时的零星史料来看,太宗朝后宫主位拥有明确的排序,如太宗的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即在当时的档案中被称为“第三福晋”。1而在崇德五宫之中,除中宫国主福晋孝端文皇后之外,在其余四位“妃”之内以敏惠恭和元妃居首,故而此处之“元妃”即是“第一妃”之意。以上三种推论都需进一步讨论,此处仅聊备一说。

敏惠恭和元妃薨逝之后,暂安在盛京城北地载门五里之处,2崇德八年二月初十日奉安。3康熙二年九月,盛京福陵、昭陵进行改造,4同年十二月完工后,5清太祖与太宗的宝宫也正式奉安地宫。6同时,敏惠恭和元妃也被移奉到昭陵贵妃园寝。在当时昭陵所呈报的祭祀用度中,即提及“东大福晋”(敏惠恭和元妃)生前所用的许多金银器皿均存放于昭陵东配殿,且昭陵对敏惠恭和元妃有固定之祭祀。7康熙十年时,跟随敏惠恭和元妃来到清廷的妇女罗济通过内务府奏称:“(余夫妇)制作太宗皇帝所戴玉草凉帽并任牵驼长,共效力十一年。福晋升天后,(余夫妇)因系随来之人,受令看守衙门8。余夫原在巡守班上行走,余则做铺抖福晋铺过之貂褥、毛毡等物及祭祀时奠酒等事,夫妇尽力效力二十四年。福晋移奉山陵9后(余夫妇)随来

——————————

1《汉译《满文旧档》》,第135、136页。

2《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7,崇德六年九月庚寅条,《清实录》,第2册 ,第780页。

3《太宗文皇帝实录》卷64,崇德八年二月甲戌条,《清实录》,第2册 ,第882页。

4《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0,康熙二年九月癸酉条,《清实录》,第4册 ,第157页。

5《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0,康熙二年十二月甲寅条,《清实录》,第4册 ,第165页。

6谨按,关于太祖、太宗奉安情况,可参见李凤民、陆海英:《清太祖、太宗“奉安”福陵、昭陵地宫年代匡正》,《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7《绿头牌无印本口奏档案》,康熙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8谨按,此处“衙门”即指敏惠恭和元妃于崇德八年奉安之处。

9谨按,此处“山陵”即指昭陵。

(山陵),余夫于福晋奉安之衙门1内做洒扫差事,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