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162节(2 / 3)

的了。

“你们东方人看起来可真年轻!你的英语是在大学里学的吗?”

在西方人的眼里,很难分辨东方人的年龄,因为他们的长相太有欺骗性了。

刚才林朝阳介绍自己是作家,保罗·索鲁以为他跟自己看到的那些中国人一样,只是看起来年轻,实际上可能已经四十多岁了。

“算是吧。”

两人正聊着天,姗伦·伍德科克走了过来,跟两人打了个招呼。

“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

保罗·索鲁和林朝阳对视一眼,“是的。”

“不过你们一定不知道对方有哪些作品。”姗伦·伍德科克笑着卖了个关子。

两人看着她,等待她的介绍,姗伦·伍德科克说道:“说起来,你们俩的作品都是我最近半年看过的。”

她对保罗·索鲁说道:“林写了一本非常优秀的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官方的对外文学杂志《中国文学》有英文版。”

保罗·索鲁脑海中闪过他在火车上无聊时看过的杂志,对这个时候来国内旅行的外国人来说,除了自带的外国读物之外,他们很难能在中国本土看到外文版的读物。

《中国文学》算是为数不多的没有阅读门槛的读物,因此这份官方杂志在国内的外国人群体当中确实有不少读者。

保罗·索鲁之前因为坐火车闲极无聊,买了一份《中国文学》。

“我知道了,《赖子的夏天》对不对?”

姗伦·伍德科克笑着说道:“没错,看来你看过。”

“对,我看过,在火车上看的。那部小说写的真不错,特别有东方浪漫气息!”

“谢谢。”林朝阳说了一句。

姗伦·伍德科克又介绍起了保罗·索鲁的作品,“保罗·索鲁是一位旅行作家,他的作品《火车大巴扎》在美国非常有名,这次是他第一次来中国。”

听着姗伦·伍德科克的介绍,林朝阳恍然,怪不得他刚才听到保罗·索鲁的名字有点感觉耳熟,原来是《火车大巴扎》的作者。

《火车大巴扎》算是保罗·索鲁的代表作,自1975年出版以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誉为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

当然了,这部书并没有引进国内,林朝阳对保罗·索鲁和他作品的了解都来自于后世的记忆。

林朝阳又回想起刚才这老哥一句话贬低了中美两国的行为,要是他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这老哥的风格一向就是如此,尖酸、刻薄、吹毛求疵。

他环游英国时,说“整个英国就像一个女巫骑着一只猪”;

在东方快车上,他说“东方快车还比不上最寒碜的马德拉斯火车。在后者上,你至少可以用脏兮兮的餐劵换来蔬菜和米饭”;

他说“孟买喧嚣混乱,透着穷酸大都市的傲慢”;

后世这老哥还写过一部在中国的旅行记,一样少不了毒舌评论。

不过这老哥的毒舌不分国家、不分城市,也不分人种,突出一个众生平等,只要是老哥心情不爽,那就是一顿diss。

可偏偏就是这样的毒舌,恰好让保罗·索鲁的作品在千篇一律的旅行文学当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然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可能完全凭借尖酸刻薄的文字打动读者。

保罗·索鲁的文字除了尖酸刻薄之外,也同样带着幽默、冷静和细腻,以至于多年以后他被许多人尊称为现代旅行文学教父。

姗伦·伍德科克介绍之后,林朝阳正式同保罗·索鲁握了握手,算是认识了。

第173章 新书发售

姗伦·伍德科克的性格温文端庄,跟她相处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聊天也比较舒服,相较而言,保罗·索鲁的性格就有点刻薄了。

刚开始聊天的时候还好,等到聊开了之后,他便忍不住暴露本性。

他是11月份到国内的,在长江流域的几座城市逛了一圈,在聊起过去一个月的旅行经历时,他又用他那惯常使用的毒舌腔调抱怨了起来。

“你们中国人对自己几乎不报怜悯之心,总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身处逼仄又不舒适的环境里。

我到沪上的时候,到处都是打桩机的声音,真是太吵了,而且日夜不休,那几天我都快失眠了。

我的生活节奏完全被这种粗暴蛮横的噪音主宰,就像有一个粗鲁的老妇人在扯着我的耳朵喊,让我别睡。”

一开始,林朝阳还试图耐心的跟他沟通,后来他慢慢发觉,保罗·索鲁就这德性,在国内的一路旅行的衣食住行就没有他不挖苦吐槽的。

林朝阳也干脆放下了客套,毫不客气的说道:“得了吧,保罗,收起你这个娘们儿唧唧的样子。中国就这样,又没有人求着你来。”

保罗·索鲁质问林朝阳,“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吹毛求疵,说的就是你这号人。我觉得你这样的人不应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