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话事人 第8o1节(1 / 3)

也就是说,大明不但要承担官军供给,还要兼顾朝鲜本土很大一部分地方财政功能。

去年出征之前,林天帅就和朝鲜国算过,说一年需要八十万石军粮,绝不是虚报唬人。

就算出动十万天兵,一年也真吃不了八十万石,顶多也就三十万石。

剩下的绝大多数开销,其实都是运输成本,以及维持地方稳定的开销。

随着收复地区越来越多,刚舒缓了两三月的林天帅,又一次开始为粮食焦虑。

现在从各处发来的报告里,涉及最多的内容就是粮食。

财政紧张时的账目真不能细算,越算越让人暴躁。

到处都在张手要粮,此时此刻的林天帅感觉自己并不像是个大军统帅,反而像是后世那种辖区内有一堆破产企业的地方主官。

又一次体验到了诸葛武侯北伐的感觉,难怪诸葛武侯六出祁山过程中最大问题其实是搞粮食。

若不是还有开采铜矿这个信念支撑,以及今后的对倭国“转口”贸易理想,林天帅真想甩手不管。

反正林天帅暂时不看军事地图,改看账本了。

这日,林天帅的老相识、朝鲜维持总会第一副会长兼平安道维持会会长尹卓然风尘仆仆的从平壤城赶到汉城。

他刚走到西阙前厅门外,还没进屋就听到了天帅的怒吼。

“一年只能输送七次,不可能,绝对不准!给我提高到十次!

我不想听到不行的理由,我只要更多军粮!”

还有另一个人在据理力争,对天帅大声说:“海上航行要看风向、看海流、看海岸线,还要检修船只!靠的是技术,而不是靠嘴皮子就能在海上平趟!

组织船队从山东登州往朝鲜国中南部运粮,要沿着辽东外海岛屿、以及朝鲜国西海岸航行十几天!

又不是海面上画个直线就能把船开到,一年往返极限就是七个周期!怎么可能往返十次?”

尹卓然惊讶的对门口守着的崔五魁问道:“什么情况?”

崔五魁苦笑道:“大帅正在接见山东那边的人,商议海运事宜。”

尹卓然又问:“我不是问这个,我想问的是何人如此勇猛,竟敢与天帅据理力争?”

就尹卓然所知,最近半年跟天帅据理力争的人,基本都坟头草三尺高了。

崔五魁答道:“此人乃是我国山东登州卫世袭指挥佥事戚祚国,另一个身份是戚少保次子。”

尹卓然恍然大悟,难怪敢和林天帅讲理呢,这年头就是讲理也要看身份资格的。

难怪崔五魁站在门口了,这哪能插得上话?那他尹卓然也不必进去了,先在门口等着。

崔五魁也跟尹卓然闲谈八卦说:“我猜山东方面肯定是知道天帅不好伺候,所以派了戚少保次子这么一个人过来,让天帅不好太苛责。”

里面的吵架声音平息后,就看到林天帅礼貌的将一个中年将官送了出来,出自戚家军的吴惟忠、戚金等人在旁边亲热的陪着说话。

林天帅送走了登州卫世袭指挥佥事戚祚国,瞥见尹卓然,疑惑的问道:“你不在平壤城善后,跑到汉城作甚?不会也是来要粮食的吧?”

尹卓然连忙答道:“有一件极为重要、关系到长治久安的大事,需要向天帅禀告!”

心情不大美丽的林天帅恶狠狠的说:“你若敢忽悠我,我就把你送回李朝小朝廷!”

进屋落座后,尹卓然禀报道:“在下欲在平壤城重修一座大庙……”

“什么!”林天帅声音都高了八度,怒斥道:“在钱粮如此吃紧的时候,你怎么敢想修庙?本帅连李朝的宗庙都没管!”

尹卓然真害怕天帅一怒把自己砍了,连忙叫道:“听在下说完,要重修的乃是箕子庙!”

箕子?林天帅冷静了下来,心里盘算起来。

当年武王伐纣灭商之后,纣王的叔父箕子逃到了朝鲜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鲜,这也是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

尹卓然继续解释说:“毕竟平壤城乃是箕子旧都,在这重修箕子庙理所应该。

借着箕子,可以大肆宣扬朝鲜国本为中原分支,至少北方是。不管认祖归宗还是接受分封,都是完全符合法理的。

以天帅对未来的构图,箕子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符号,毕竟从中原过来的箕子算是朝鲜第一个国君!

所以说重修箕子庙关系到长治久安,这没错吧?”

林天帅频频点头道:“倒也有几分道理。”

尹卓然又试探道:“所以这钱粮当然,还要劳驾天帅为重修箕子庙撰写辞赋,刻录大碑永久保存。”

“唉!”林天帅无力拒绝,“暂时要多少钱粮,说个数吧。”

不得不说,尹卓然这个朝奸太踏马的合格了,居然主动开始帮忙进行文化洗脑了。

这时候,林天帅又收到了一封从开城发来的书信。

粉色的纸笺上写着一首汉文诗:“事随流水远,愁逐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