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再也没有挨饿受冻过,欠缺了多年的军饷也逐渐补齐,后来每月都能按时发放。
如今曲东家彻底成了他们的主公,军饷竟还涨了三成,这事放在数年前,边军将士想都不敢想。
这样的主公,事少钱还给得多,谁能不对他忠心耿耿呢?
让曲花间没料到的是,他给手下人涨薪的事传出去后,原本没什么人来投效的曲府顿时门庭若市。
财帛动人心,文人们自诩清高,可也抵不住碎银几两的诱惑,曲花间这边的人待遇比其他几位雄主好太多了,由不得人不动心。
来投效的人太多,曲花间也不是来者不拒的,再次组织了一场考核,由之前护送新学学子来幽州的岑喜主持。
他有过一次经验,又有曲花间和严子渊从旁协助,如今做起这事来得心应手,很快便筛选出一大批可用之人。
手底下有了人手,曲花间终于可以大刀阔斧的将两州官府空缺的官员给补齐,即便如此,还多出一些人。
穆酒见状,便挑了一些人去军中做些文职工作,剩下几个暂且留在曲府做幕僚。
除了文人,还有许多匠人和武夫,这些人也都各自安排了去处。
最让人意外的,是一位姓徐的道士,自称师从某个十分出名的道派,不仅通晓医术,还会炼制金丹。
曲花间对金丹不感兴趣,却对会炼丹的人感兴趣,他问徐道士炼丹时可会炸炉,那人被问得一脸通红。
支吾半天,徐道士才说,炼丹之人哪有不炸炉的,而他炸炉的频率也就十之三四,已然是此中佼佼者了。
曲花间要的就是会炸炉之人,哪管他不炸炉的概率是多少,兴高采烈地将人留了下来。
手里有钱有人,曲花间开始大力搞基础建设,建砖厂,修官道,完善水利工程,以及修筑各城池的防御工事,整个兖州热火朝天的忙碌起来。
直至将近年关,兖州一切事务都基本理顺了,文有严子渊坐镇,武则有杜山君率领留守的两万曲军,曲花间和穆酒总算动身回了幽州。
同行的除了曲宝两口子和岑喜,还有黄伯恩,池子衿,徐道士以及那几位幕僚。
一行人主仆家眷不少,加上负责护送的兵士,队伍浩浩荡荡的一大串。
出了兖州府城,一路往西北方向走是回渔湖最近的路程,队伍不疾不徐的走了四五日,才走出石岭县。
若是再往前走,便要经过留县。
那里如今是别人的地盘,曲花间便选择绕一截路,从石岭往正北方向走,入了幽州再走官道回渔湖。
哪知众人刚踏上红砖铺设的官道没多久,便碰上一队与他们行进方向一致的人马。
那队人不如他们人多,但也有好几辆马车并二三十个人,来人是从冀州方向来的,马车上也没装载太多货物,应当不是商队。
虽说有心之人和探子不会这般大张旗鼓的赶路,但穆酒还是挥手让亲兵前去查探一番,确认一下对方的身份。
亲兵走了没两步,那队人马反倒先停下来了,从马车上下来几个衣着华贵的翩翩少年,竟是已经回到冀州的白家兄弟和赵平安等人。

